那些討厭自己卻真實努力活著的人
身為一名諮商心理師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諮商室陪伴人們
我想我是幸運的,能被信任成為人的樹洞,能聽到許多不容易的故事
也有很多類似的情節,像是「討厭自己」的故事,更是典型的劇本
一個陰柔氣質的大學男孩,走到我面前
我感覺到他的焦躁、煩悶與不快樂
他說,他很討厭自己
從小到大,陰柔的氣質讓他受盡折磨
因為聲音太高被爸爸斥責
因為動作太陰柔被全班同學嘲笑欺凌
對他來說,跟人太靠近很危險、會被傷害
尤其是跟他一樣的男性
他討厭自己陰柔的部分,但他就是改不掉
在青春期,他的世界沒有色彩
也看不到自己有其他好的地方
世界的惡意,使他興起數度想把自己抹滅的念頭
一名男同志來進行壓力調適
他很緊繃,人際關係搞不太懂
他覺得與人太靠近,很麻煩
他喜歡一個人的生活,自在、舒服、無拘束
後來聆聽他的故事,我才知道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存策略
許多同志在成長過程中,乘載著一個巨大的秘密,叫做「性傾向」
某一天,他發現自己對於同性別的人們感興趣
但在異性戀主體社會下長大的他
不用刻意想也直覺地意識到,這並不是個可以被述說的故事
從那一刻開始,性傾向成了秘密
不能跟周邊的人說、不能被發現、不能露出馬腳
他很警覺,需要時時監控自己
他沒辦法放鬆,有如他在我面前如此焦慮緊張
他也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個變態
因為成長過程中,他周遭的人都覺得同志不正常
他不喜歡照鏡子,看到自己會覺得噁心
他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遠離這個世界
遠離會傷害他的人,也同時遠離自己
最後,是關係中打滾的女孩
敘說她遇到各種渣男的故事
發生關係後,渣男一號對女孩越來越冷淡
渣男二號同時外面還有好幾個女友
原以為遇到真愛,但渣男三號卻快速地離開她
回顧她的感情史,總是無縫接軌,不給自己單身的時間
她太渴求愛了,想抓住各種關愛與歸屬
而在渴求之下,對內是各種的自我批判
「我不能讓自己再胖回去了」
「可是我又沒有長得很好看,他願意跟我在一起就很好了」
「他離開我好像也合理,我本來就很爛了」
回顧女孩的原生家庭
看見各種社會對她的批評與框架
「媽媽總嫌她太胖,用惡毒的話罵她,要她減肥」
「爸爸說她沒有女生的樣子,不夠溫柔細膩」
「國中女生罵她婊子,只因為她是全班第一個交到男朋友的人」
於是她也就自然而然吸收了這些批評
用這些評論來定義自己
進而影響了她與人的關係,總是以他人為重、看不見自己
承認吧,這是個有標準答案的世界
這世界畫上了一個框框
「框內的樣子,才是好的,才值得被愛」
像是男生要有男生樣、女生要有女生樣
像是異性戀,像是瘦的、美的
每個條件都是一個框框
我們戰戰兢兢,深怕自己不及格,深怕自己掉到了框外
如果真的進不來,就把一部分的自己割掉
維護好的部分,捨棄壞的部分
即使心底深知那些都是自己
為了被喜愛,分裂自己也在所不惜
討厭自己的故事軸線也開始發展
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標準是誰說了算呢?
這世界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二分法而已
這是個充滿多元色彩的世界
有著各種光譜組成的人,都一起努力生活著
標籤若不能消失,能不能再多元一些、細膩一些呢?
或者有沒有可能
我們一起努力看看那標籤下面,真實生活著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