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櫃內櫃外的生活難題與解方
那天我在嘉義演講,我問台下的聽眾為何而來,其中一位聽眾說:「因為你演講的題目。」那場演講,我的題目是:「活著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櫃內櫃外的生活難題與解方」。那位聽眾說,因為他覺得活著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一直這麼覺得。
身為一個人,我們身上早已帶著許多標籤,家庭中的孩子,職場裡的職員或上司,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各種身份角色的標籤,有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後天慢慢累積而生的。無論如何,隨著我們成長,各種標籤所被賦予的期待或定見常常只會越來越多。標籤越多,我們對於世上的牽掛也跟著越來越重。
在這些標籤裡頭,「同志」也是其一。比較特別的是,我們光是要拾取「同志」這個標籤,願意讓自己與它有所連結,就必須花上許多力氣。我們必須探索自我,問自己許多很根本的問題:「我是誰?我有怎樣的感受?我怎麼定位自己的性別?我喜歡怎樣的性別?」以及:「如果我認同了這個身份,未來會如何呢?」透過這些探問,自我的諸多對話,我們才能慢慢地讓自己與這個標籤有關。
有些人也許會覺得上述那些探問微不足道。但對部分的朋友來說,卻是一連串對自我身份的挑戰與勇氣。因為有些標籤,因為歷史或文化的發展因素,隱微地沾染了汙名與歧視,好比說「同志」與偏差或疾病的關係。於是,與這些身份標籤有關,意味著自己得先跨越過這些污名,即便百般的不願意,都還是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所以,我在那場演講裡頭說著:「我們常常說同志得出櫃,但說真的,要有所謂的出櫃,首先我們必須先『進到櫃子裡』。」這個「進到櫃子裡」,意味著在出櫃以前,首先我們得先「認同」自己。
身為一名心理師,我常常會被各種不同的案主詢問:「我要怎麼相信自己?一個人要如何有信心?」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後,都緊抓著「自我認同」的核心不放。因為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我們才能相信自己的感受,進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信心。然而,接受與允許自我並不容易,更遑論必須跨越那些社會的汙名與歧視。所以,當一名同志願意與「同志」這個身份標籤有關,就必須花上許多力氣了。
當然,同志的挑戰絕並不僅止於此。當一個人走過了自我探索的歷程,願意走進櫃子後,他所面對的就是隨之而來的櫃內櫃外的種種難題。比方說:「我是否要跟家人出櫃?我跟同學(事)出櫃後的生活會如何發展?當我選擇不出櫃,我是否必須面對隱藏自我的一些寂寞感受?」這些問題,象徵著是我們拾取了「同志」的標籤以後,就必須學習如何與之共處。我們要公開這個標籤?還是在公開與隱藏它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還是選擇一輩子不公開這個秘密?更有甚者,我們也得處理「同志」的標籤與其他身份標籤的衝突,例如:「同志」與「家族傳宗接代的期待」。
此外,我們也得開始以這樣的身份在櫃內生活。我們會在圈內找尋友情與感情的連結,同時與這個標籤所隱微形成的次文化共處。各種觀點與價值判斷,都真實地在我們與「同志」這個身份有關以後,展開了新的人生旅程。
這一切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我們清楚地知道一件事:是因為我們想順應自己真實的感受,想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才願意與「同志」的身份有關。仔細想想,這多麽需要勇氣。我想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當同志朋友聆聽歌星演唱支持同志的種種歌曲時,常常會感動流淚。因為這麼不容易的一件事,被他人了解與支持,是一種對於內在的允許。我常常說:「人不怕辛苦,只怕辛苦沒人知道。」我想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那天我在演講結束時說:「人生的難題很有一個標準解方,我唯一知道的是,當我們很認真地成為自己的同時,旁人的支持與看見,是多麽重要的。」這個世界不只「同志」這個標籤有污名或誤解,還有許多被我們隱而未說或不願意揭露的身份都有。願我們都能花點力氣,去聆聽每個人標籤背後的故事與認同的歷程。這個世界上,不會因為我們的這些理解而變得容易,但每個在其中生活的人,會比較願意繼續努力克服生活中的難題,最後找到自己的解方。